汾阳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报告
目 录
1 总则 1 1.1 编制背景及必要性1; 1.2 编制依据2; 1.3 遵循原则要求3; 1.4 内容和方法3 ; 2 术语和符号 5 ; 2.1 术语5 ; 2.2 符号5 ;
3 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 6 ; 3.1 站点情况和降雨资料年限的确定6 ; 3.1.1 站点情况.6 ; 3.1.2 资料年限的确定7 ; 3.2 原始资料的取得7 ; 3.2.1 降雨自记纸数据处理7 ; 3.2.2 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处理8; 3.3 降雨数据的可靠性、 一致性分析9; 3.4 统计样本选取及分析9; 4 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确定 12; 4.1 经验频率和重现期计算12; 4.2 分布曲线14; 4.2.1 耿贝尔频率曲线.14; 4.2.2 皮尔逊-Ⅲ型曲线18; 4.2.3 指数分布曲线.23;
5 暴雨强度公式 27; 5.1 P-i-t 关系表的确定 27; 5.2 暴雨强度公式的表达形式27; 5.3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27汾阳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报告; 5.3.1 雨强度公式参数拟合方法及原理.28; 5.3.2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结果.39; 5.3.3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精度检验方法.37;
6 短历时暴雨雨型确定 41; 6.1 雨峰位置系数的计算42; 6.2 芝加哥法雨型确定44; 7 常用图表 47;
图 7-1 单一重现期公式暴雨强度-历时-重现期关系曲线图47;
图 7-2 不同历时的暴雨强度重现期关系曲线图 48;
图 7-3 不同历时的降雨量重现期关系曲线图 49;
图 7-4 总公式暴雨强度-历时-重现期关系曲线图50;
表 7-1 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历时-重现期关系表51;
表 7-2 各历时暴雨强度查算表 52;
8 适用性分析 60; 8.1 时间变化特征60; 8.2 新编暴雨强度与旧公式对比分析66; 8.3 社会影响分析70; 9 编制成果 71; 9.1 编制成果71; 9.2 建议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