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技术内容和流程
5.1 技术内容包括:参证气象站选择、原始数据整理、降雨资料年限确定、统计样本建立、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拟合、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误差计算与分析、图表绘制、成果适用性分析、报告编制等。5.2 技术流程包括:参证气象站选取、数据处理、曲线拟合和参数推算、成果适用性分析、报告编制(见附录 A)
6 参证气象站选取
6.1 宜选择当地基本气象站或常规气象观测站作为参证气象站。若研究区域内无基本气象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站或已设站点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可选择其他行业降雨观测站点作为参考。
6.2 降雨资料的站点应满足区域代表性、历史数据连续性和一致性,如果站点发生迁址、雨量记录仪更换,还应满足站点资料的均一性。
6.3 站点选择应保证原始数据的随机性和独立性,不宜采用数个站点的数据混合样本。
6.4 当研究的区域地形地貌及降雨特征差异较大时,宜将其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同暴雨特征的区域,选取区域内参证气象站,编制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公式。
6.5 站点资料年限长度应按照 CB 50014-2021中附录B第I部分的要求进行,年最大值法基础资料年限至少需要 30 年以上的雨量。宜通过降雨时间变化特征合理选择资料年限,应包括最近年的降雨资料。
7 数据处理
7.1 原始数据
7.1.1 应采用逐分钟自动记录的降雨数据,包括以自记纸形式记录的逐分钟降雨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记
录的逐分钟降雨资料。
7.1.2 宜参照附录B规定进行自记纸形式记录的逐分钟降雨资料处理。
7.1.3应按照 GB/T 35228 和 QX/T 118中规定,对原始降雨资料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审核。
7.1.4 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观测站的降雨观测历史沿革信息。
7.2 统计样本
7.2.1 计算短历时降雨应采用 5min、10min、15min、20min、30 min、45min、60 min、90 min、120min、150 min、180 min 共 11 个历时。
7.2.2 应采用逐分钟滑动统计法,选取各降雨历时雨量逐年最大值,记录降雨开始时间及逐分钟降雨量,作为各降雨历时的有效降雨资料样本,不受日、月界的限制,但不跨年。
7.2.3 应选取有效降雨资料样本中各降雨历时雨量的逐年最大值,作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的有效暴雨资料样本。
曲线拟合及参数推算